学习“学术出版标准规范”有感

2015-05-29 / 人民社
分享至:

  4月25日至27日,我参加了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委员会主办的“学术出版标准规范培训班”。三天六节课,授课内容非常丰富,既有面向全体学员的 学术出版标准规范的一般要求、图书版式、注释、引文、中文译著,也有相对专业的科学技术名词和古籍整理规范要求。授课老师敬业、专业,既有总局分管领导, 制定标准的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委员会专家,也有工作在一线经验丰富的出版社社长和资深编辑。三天的学习,收获良多。

  关于学术出版规范,总署2012年9月4日曾下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》,但只是比较笼统的要求,没有公布细致的可操作的规范。编辑大都有“应该遵守规范”的意识,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不确切知道该如何去做,标准是什么,颇为困惑和苦恼。

  首先,表现在编辑业务方面。山东人民出版社是综合类出版社,“服务大局、弘扬学术、注重品位、普及科学”是我们坚守多年的出版理念,学术出版更 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出版领域和板块。在实际工作中,编辑接触到的学术书,引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的体例形式极不统一。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写作习惯,坚持不同的 学术标准,探讨起来似乎都有依据。其次,表现在审读工作中。人民社审读室成立一年半了,审读工作已经全面展开,逐渐步入正轨。在审读工作中,经常发现学术 书的引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体例格式五花八门,到底哪一种是相对标准的、规范的,作为“裁判”,审读人员也常感困惑。如何判定对错与规范,引导编辑按照国家 的规范要求编辑加工书稿,是学术书审读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。

  带着问题去学习,效果是立竿见影的。通过为期三天的扎实学习,工作中的难题和困惑大都得到了解答。收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:

  一是对遵守学术出版规范重要性的认识加深了。以前对学术出版规范重要性的认识,停留在“遵纪守法”的层面。通过社科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激情澎 湃的讲解,发现学术出版前承古人,后继来者,遵循相对固定的规范和要求,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对话和交流,对于传承文化有着重要意义。而学术规范与国际接轨, 更有助于国际交流,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
  二是公布的标准规范成体系、内容全,基本能满足编辑工作中的需求。我是带着疑问去参加培训的,手头上正在编辑加工的《社会矛盾新论》是中国学者 的理论著作,《最后的雄狮:温斯顿·丘吉尔传》是300万字的引进版著作,都是标准的学术书,希望通过学习重点了解注释和参考文献的体例,尤其是外文文献 的体例要求,例如作者姓名到底是名在前姓在后,还是姓在前名在后,译著的原文页码是否需要标注,书后大篇幅的索引如何处理等。通过社科文献出版社和商务印 书馆资深编辑的授课,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。尤其是对译著的认识更加明确了。译著中,原文页码是应该标注的,标在译文中英文每码第一行所在位置的切口处,由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以文中夹注的方式把这项工作完成。如果排版后再重新做这项工作,是非常耗时费力的。还有,译著的索引是非常重要的检索工具,必须保留。原 书页码标注在文中,也有利于索引的制作,不必在页码转换的问题上纠结。《最后的雄狮:温斯顿·丘吉尔传》第一卷的索引超过60码,一直对此不太理解,一直 考虑是否保留。现在看来,原作者费这么大的精力做这项工作非常可敬,保留索引也实属必要,其中包含的信息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极有价值。对于译著的每一个部 分,都应心存敬畏,忠实地呈现给读者,万不可无知者无畏。

  三是学无止境,触类旁通。三天的课程安排得很紧凑,本打算重点学习注释、引文、中文译著等通用规范;古籍整理、科技名词涉及较少,权且听听;而 版式设计、封面设计之类,则可听可不听。一节不落地听完课后,感觉极有收获,学无止境。通过对古籍整理类图书的了解,感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,其中 那些代表优秀传统文化的古籍亟需专业学者耐住性子一一整理,需要专业编辑修订错讹,精心设计,锦上添花。还有异形字和繁简字的区分,一般学术书引用古文献 的时候也会遇到。科技名词可不限于科技领域,“声呐”“声导纳”等在军事类图书、文艺类图书中也会时常碰到。专有名词的翻译,更是马虎不得,译得不准确就 会不知所云,甚至贻笑大方。图书版式的规定细到开本尺寸、字体字号、版心大小,虽然不必千书一面,但是了解一下这样规定的根源,明了这与人们的阅读习惯、 视觉感受密切相关,也算知其所以然,可触类旁通。

  四是出版社的担当与贡献。学术规范标准混乱不仅仅是出版界面临的问题,更是学术研究领域的痼疾,源头在研究领域。如果能首先从学术界推行统一的 规范,并严格要求,也许作为下游的出版界执行起来要容易得多。这次学术规范标准的制定、遵守和倡导,出版社走在前面。尤其是社科文献、商务印书馆等老牌学 术书出版社,直接参与标准的制定,并大力倡导和推广,值得敬佩和追随。也许,在出版界的倒逼之下,上游的学术界将出台更加规范的、与国际接轨的标准,从学 位论文、研究成果发表、职称评定、各种基金项目评选等环节严格要求,在不久的将来,学术标准规范会内化为学者和编辑的理念和自觉,真正实现无障碍国际交 流,为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。

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内容图片展示

Copyright 2021-2036 山东出版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.

备案号:鲁ICP备05026798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