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
有人说,纸质书有可能消失,但编辑永远会存在。这是一个做大于说的职业,也是一群品性相似的人,是舞台大幕拉开自己悄然退场的智者。他们贯穿整个出版行业,从无到有,全心交付。
红色,是他们审校稿件用过的几百根笔芯。
黑色,是他们最敬畏和疼惜的纸笔、油墨。
蓝色,是他们透彻的眼神,深刻的智慧和沉静的内心。
从本期开始,这里将是属于他们的舞台,无论是业务探讨,经验交流,还是抒发心得,他们都将毫无保留。
他们,是中国编辑。
编辑与作者之间,难得的是那份信任
山东画报出版社
文学编辑室 编辑
刘丛
作为已工作四年的编辑,在外人眼中诚然是老编辑的资质,但自己时常有种裹足不前淹溺在出版琐务与书稿中的停滞感,当初一心为读者奉献好书的出版理想也在“永远也看不完的稿子”中听见了梦破碎的声音。然而,一切的倦怠与心酸却总能在拿到样书的那一刻如潮水般退散,对着新书细细摩挲,为最终版封面的选择而暗暗欣喜;翻开内文一目十行地阅览,惊悸之下生怕猛然跳脱出一个错字。这与当时初为编辑的心情是一样的:敬惜字纸。对文字的敬畏,对书籍的爱惜,是一个编辑最起码的素养。我至今记得当年随社里的领导去拜访止庵先生时,他拿出从日本购来的绝版书籍给我们过眼,当然珍贵,用布包了好几层,一层层掀开,待要伸手去触摸时,止庵先生却忙忙盖起来,说,看看就好,不能摸。那个阳光至好的午后,在凉风袭袭的书房,我永远记得一位作家对书籍无比爱惜的可爱模样,这也是在以后每一本书的编辑过程中我时时提醒自己的地方。
我出版的第一本书是张怡微的《都是遗风在醉人》,书名来自书里所收录的一篇散文,偶然在豆瓣上看到,于是按迹追踪,找到了作者的豆瓣小站、博客,知道作者是在台湾的大陆作家,看过几篇文章后便毫不犹豫地给她发邮件,表示希望能出版她的关于台湾主题的散文集。谁知她很快覆信,说可以是可以,但因为文章比较杂乱,她没有时间整理。第二次邮件,我谈了自己的想法,包括这本书的读者定位、主题结构以及图文结合的图书形式,往返几次后张怡微便将十几万字的文章和大量配图交给了我。然而在后来的选题申报中,因为对年轻作家的犹疑和文学市场普遍的不景气,这本80后作家的散文集遭到了被毙掉的命运。在市场对图书的考量中,有太多因“经济效益”四字而使编辑好不容易构建的对出版的信心与憧憬轰然倒塌的案例。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后,我仍然认为选题可行,便第二次申报,终于获得通过。之后这本书顺利出版,但直至出版后,我才在上海与作者第一次见面,见面礼便是《都是遗风在醉人》的样书。后来作者跟我说:“我碰到过太多不靠谱的出版社和编辑,但你是我见过的最靠谱的编辑。”能够收获作者的信任对编辑来说是件幸福的事情。后来张怡微台湾系列图书的第二本《因为梦见你离开》也在我社出版,今年将会推出第三本,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会较前两本有所创新,正如我们时常鼓励对方的那样:“相信我们能做好。”
在这个熙熙攘攘名来利往的时代,能够安下心来放稳一张编辑的书桌是颇不容易的,正如媒体人、作家刘忆斯所说:“我们这个时代的趋向之一,就是我们热衷收藏那些被技术竭力弄得过时的东西。但,没有什么比持久的载体更暂时了。既然如此,当我们继续世间的旅行时,如果还能带上一件行李的话,那还是带上书吧。”所以只要还有阅读便需要编辑,在出版这项道阻且长的事业面前,唯有溯流而上才有破茧而出的可能。
写作与编辑相互助推
作者与编者互为彼此
齐鲁书社
第一编辑室 主任
许允龙
聊出来的选题
《春秋范儿:春秋时期的人与事》的作者郑连根先生是我策划“中国近代文化名人传记丛书”时逐渐熟识起来的。其时,为找寻合适的作者,遍撒英雄帖,经朋友引荐,与郑先生相识,由他创作这套丛书中的一册。郑先生曾主笔《济南时报》副刊,其人宽厚,其文耐读,是国内知名的杂文大家,更兼传统文化功底深厚,与其交流,于我多有增益。2012年,郑先生急流勇退,从单位辞职,专心读书写作。某天,无意中聊起历史上的人与事,郑先生言其最近正在读《春秋》,每有所得,辄记之,不觉已累至几十篇。那时,我正准备策划以人物为切入点解读历史的选题,闻言大喜,遂让郑先生发部分章节先睹为快。一篇篇看下去,越读越有感觉:虽然每个篇章由不同的人、事组成,但都紧紧围绕春秋时期社会转型及士人精神来写,文笔清新,而且充满正能量,是不可多得的佳作。经与郑先生沟通,敲定上报选题,正式操作。
灵光一现的书名
对于一本走市场的图书而言,书名是否贴切有亮点非常重要,尤其在目前网络销售占比越来越高的情况下,好的书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,使其产生阅读、购买的冲动。《春秋范儿:春秋时期的人与事》一书,最初的时候,并不是这个书名,而是《这就是春秋》。郑先生和我都感觉有点平淡,不是很满意。大家开动脑筋,续而提出《趣话春秋》《春秋大义》,还是觉得差点什么。彼时,正逢《民国范儿》热销,由此带动社会中各种“范儿”蜂拥而出。郑先生受此触发,灵光一现,提议是否可叫《春秋范儿》。一听之下,我不禁暗暗叫绝:这个书名一来呼应当下热点,二来更要的是正本清源,所谓“民国范儿”等的源头应在春秋时期,“春秋范儿”才是真正的“中国范儿”。
设计宣传合力助推
书稿进入后期制作阶段,我和郑先生的交流沟通更多。内容几易其稿,方案确定下来。但问题又来了,书名几个大字是从字库里集出来的,缺乏一气呵成的神韵,这时郑先生自告奋勇,请自己的朋友、著名书法家杨树先生出山,杨先生尽心尽力,八遍其书,供美编选择,终于收获最佳效果。
宣传阶段,因郑先生曾供职于媒体,新闻界、文学界朋友很多,遂商定大家分头联系名家撰写书评、书介,媒体按不同的种类和地区分别联络,由点到线、由线到面,形成合力。通过精诚合作,共同努力,《春秋范儿:春秋时期的人与事》一书上市以来,颇受好评,引起了学术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,2015年2月荣登《中国新闻出版报》畅销榜社科类分榜。
操作这个选题的过程使我明白,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图书编辑,一方面必须自己多学习、多积累、多思考;另一方面,必须充分了解作者的长处优势,充分尊重作者,善于换位思考,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,真诚交流,获得作者的认可与认同,有效沟通,共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难题。由此,才能编写相长,取得更大的进步。
书是人的外化
山东文艺出版社
第二编辑室 编辑
王聪
台大欧丽娟老师在《红楼梦》网络公开课中曾提到:“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就会得到一部什么样的《红楼梦》。”这话出现在我入职后的第一个夏天里,那时,我怀着强烈的渴望与难以割舍的情怀选择了出版工作,并在努力学着怎样做一个优秀的复合型编辑。之所以称为复合,是因为在我的视野中,现代出版流程中的编辑需同时具备策划、编校、设计、营销、协同等多岗位职业技能——换言之,如果市场流通中的图书是一种产品,编辑就应该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产品经理。
无论是编辑还是产品经理,都是一个需要倾注感情、投入精力的职业。而图书是编辑的一面镜子,也即你是一个怎样的人,就会做出怎样的书。这一点,在我悄悄考察了社里做过的书以后得到了确认,在理想国、读库等业内标杆那里得到了强化。当然,短暂的从业经历也使我一再确证:书是人的外化。
2014年国庆前夕,我接到为一组小说更换丛书名的任务。这组小说原命名为“都市新传奇”,在目下竞争白热且精耕细作的图书市场,这几个词语的组合显然缺乏一定的新意与冲击力。深入阅读作品后,我提出了“地下铁”“城世”等五个丛书名,但这些带着青春气息的名称与作品本身和作家初衷并不贴切,甚至连我自己都不满意。后期打磨中,我向师傅请教,她一语中的地指出了问题,并引导我在几部作品的内里精神气度上寻找相似性与同一性。经由她的提点,那些阅读过程中的疏离、漂泊与无根感渐次清晰起来,我们从“别处生活”联想到先锋书店的Slogan“大地上的异乡者”,进而抽取出“异乡者”作为这组都市题材小说的丛书名。
当然,“异乡者”的名字也非最佳,但它的确是那段时间我个人对城市生活的深切感悟,这种感知与文本阅读体验叠加在一起,并通过其他渠道的收获得以加强。在随后与主编的交流中,他也十分认同我们对作品立意的概括和解读。于是,一组状绘现代都市人生活、展示都市精神空间异质生存的当代小说框架一点一点建构起来。与美编沟通中,这些阅读感受与命名初衷成为重要的辅助元素,同时,我也尝试着手绘自己心目中的版式与封面。借助于微信、微博等全媒体营销平台,我将个人对这套书的理解与思考整合为推送文章进行前期预热,希望这一组小说可以成为观察当代生活的“他者”,也就毫无保留地把初衷传达给受众。
我的编辑从业经历将满一年。在一个极重编辑个体本位的行业里,一本图书将不同身份、群体的人联结在一起,上游维系作者,下游接续读者,而居其中的编辑则将这一切勾连起来。我们每做一本书,都是人与人的交互,起承转合间负载了无数情感,只是很多并不见于纸面。
记得刚刚签下这份工作时,从事产品经理工作的闺蜜微信留言“不要被琐碎的日常消磨掉热情和初心”,疲惫和失落时,我常常想起这句话,时时不忘为何出发。与诸君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