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力新生代,年轻新主张

2015-08-26 / 本站
分享至:
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内容图片展示
 
年轻新主张
年轻是什么?
年轻是没有睡意的光,是不知疲倦的风。
年轻是一直向前,不怕犯错,毫无惧色。
年轻人的词典里没有围墙和天花板,他们的思想或天马行空,或脚踏实地,敢想敢说,挥洒自由。在本次新人培训的自由讨论环节,他们充分证明了这一点:有主张的年轻人,有力量,是希望。
 
手捧一本纸质书,万物生长,书在养你,你在养书,这种感觉是妙不可言的
寻美之心    
●王玉 山东文艺出版社  
  2008年,新概念十年。我到上海,领奖间隙顺道去了一趟上海书城。走出书城,我特意要了一张海报,海报上有几个字:再现文字之美。那时候有的只是一个写小说的人对文字的憧憬。时过境迁,冥冥中,这几个字,送给我的新工作,如此恰切。
  文字有大美,也有小美。学的知识越多,越是渺小,看自己越来越不美,当了编辑之后,将会接触更多的美人美文,恐怕看自己还要碍眼。
  作为一个新人,在人才济济的社会中,看自己碍眼再正常不过。通过这次学习,让我震动的是,山东出版集团这个在我家乡济南,伴随我二十八年成长的“大美”,也看自己碍眼——集团领导在讲话中,并没有冠冕堂皇、夸夸其谈,而是说问题,找方法,抓实效。
  可以说,集团放低姿态,与我们每个人一起,都抛开过去的成绩,针对新时代对出版提出的新要求来审视自己,目光犀利,毫不留情,越是对自己看得碍眼,越是要在不断完善中走一条寻美之路。我想,这也是培训总结会上,张志华董事长“把个人理想与集团发展联系在一起”的题中之意。
  从个人理想来看,我是一个爱书之人,特别是纸质书,喜欢书的重量,看到书就兴奋,生活中开销最大的就是书。我会在书店买书,我当然也知道图书馆可以借,网上的书可以打折,电子书方便携带,但是白峰老师的三联书店消失,光合作用“跑路”,单向街“求领养”……让我无法坦然面对实体书店的消亡。实体书店之死,其实是城市文化地标的弱化,当书成为某种电子符号,书店成为历史图片,书这种源于树、有生命跟温度的东西就失去了与人类肌肤相亲的机会跟家园,这是可悲的。
  好在新华书店在集团的扶持下一如既往的屹立不倒。好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书店的重要性,感觉到拿着手机固然成为习惯,但手捧一本纸质书,万物生长,书在养你,你在养书,这种感觉是妙不可言的。
  如今,当我真的进入一个领域,从一本书的产生之初就抱着一颗“文化营销”之心,爱书人的情怀通过传递,说不定三十年、五十年甚至一百年、二百年之后,依然可以做到纸质仍在,书店不倒。这诚是一家之言,小美之心。
  从集团的规划来看,对未来书的多元思考,对书店的踏实用心才是“大美之心”。具体而言,纸质书也好,电子书也罢,甚至没有书,只是“自出版”的一股电流,只要对文化产业存推动之心,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保证文化品格,书成为一个社会精神美的保证,传统书业与数字化产业这两样人类发展的好东西,当然可以兼得。于是,集团不但对数字出版大力投资,还用版权经济、跨界合作、机制改革武装传统书业,必将重构出版格局,接轨国际。如此看来,怀有“大美之心”的集团,当然是我辈“小美之心”扎根成长的沃土。
  培训中,感谢迟云总编辑带来的价值之思,刘子文处长打开的法律政策之窗,丁莉主任带来的素质与能力;感谢明天社、教育社、画报社等总编辑、主任,将出版各个流程的精致与神圣呈现给我们;同时对印刷厂二十四小时不停止的轰鸣肃然起敬,对新华物流现代化的运营方式钦佩不已,也对北京来的王霞总经理带来的先进理念受教良多;而张志华董事长的讲话,更是让我想起了多年前我在从上海回济南的火车上,曾经在心底许下的宏愿——再现文字之美。
 
编辑也要有三头六臂,而每次的策划出书,都像是一次创业
我的人生书里有什么? 
●王蕊 山东人民出版社 
  作为新人来到单位后,总会被同事们问到过往的经历,当他们得知我工作过两年而且收入还不错时,总是很错愕:那你来这里干什么?刚开始,我坦然一笑,后来这样的问题渐渐多了,我再也不淡定了:对啊,我来这里是为了什么?收入方面而言,简直像是一夜回到解放前,而且出版社不像其他的工作那样能很快入手,快速回报,在这里,势必要有很长时间的成长过程,要吃三到五年的苦,忍三到五年的贫困。整整一个下午,我深陷在这样的困扰中,后来有一个声音把我叫醒:嘿,醒醒,你想想当初你为什么要来这里,你不是还有那么一点理想吗?
 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,因为是学的历史专业,它的要求就是多读书、广涉猎,所以各门课程的老师都给我们开出了长长的书单,其中,有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说了同样一句话:看书时一定要先看出版社,中华书局、商务印书馆、三联、上海古籍等等这些是可以信赖的。这是我第一次懵懂地知道出版社也有优劣之分,在日后的读书生活中,这些出版社便被我首先关注。我现在知道,它们就是所谓的“品牌社”。而成就这样的品牌,靠得就是编辑编出的 “精品书”。在今天这样一个粉丝时代,品牌、口碑无疑能够牢牢圈住一大批死忠粉。
  在新员工培训中,丁莉主任说,编辑是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变成为千百人的思想。呵,是啊,还有比这更伟大、更有意义的事情吗?它还能让许许多多看不见的“人”,穿越时空,连接彼此,找到自己,重塑人生。
  在全媒体时代,编辑们从宁静的书屋里进入到了纷繁复杂、竞争激烈的一线市场,再也不仅仅是与文字共舞,而是向集策划、编辑、营销于一体的“策划编辑”转型。编辑也要有三头六臂,而每次的策划出书,都像是一次创业。试想一下,有多少人可以一辈子有无数次创业的机会,只需奉献头脑和劳动而不用担心投资和平台?编辑就可以。
  日本电影《编舟记》曾让我感动颇深,几位主人公面对无人待见的辞书编辑工作,坚持用十八年的时间收集词语,为的就是编纂一部穷尽新词不落后于时代的词典,他们是在拿生命编词典。这样的工作、这样的人,在如今功利化的社会,简直太让人意外,也太让人感动。
  电影中,房东竹婆婆对男主角马缔说:&

Copyright 2021-2036 山东出版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.

备案号:鲁ICP备05026798号-1